《人民日报》报道上海英雄金笔厂:看一支钢笔如何承载匠心

  上世纪50年代,美国★“派克”笔风头正盛,一场★★★“英雄赶派克”的技术攻关启动★★。1958年10月★★,在经历80余次失败后★★,100型★★★“英雄”牌钢笔投入生产,在技术鉴定中★★★,这款笔的多项指标赶上了“派克”笔。这个故事还被拍成了电影《英雄赶派克》。

  ★“激发品牌活力,还是要拥抱市场,主动求变、参与竞争。★★★”董文斌说。2015年,★★“英雄★”尝试与知名珠宝品牌跨界合作★★★,推出联名笔★★,产品一经投放市场就广受消费者好评。当年,英雄金笔厂走出低谷,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3%。此后,依靠理念创新、技术创新★★、营销创新、管理创新,英雄钢笔不断推陈出新,营业收入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增长。

  “★★‘英雄’已经从单一文具向复合文创发展,不断适应消费者新需求。”夏军保说★★,要继续改革创新,积极拥抱市场,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,让★★“英雄”品牌焕发新光彩★★★。

  小小铱粒,大有乾坤★★。★“与纸面接触的地方,必须是圆弧或者平面★,不能有棱角。★”董文斌向记者展示放大镜下的成品笔尖,铱头呈现圆润的弧形★,仿佛一颗水滴★,★“机器点出来可能会有误差,必须人工把关★★,查看每个笔尖上的铱头造型★。”

  笔尖嵌入笔舌,连接吸水器★,再套上外壳,一支钢笔就有了雏形。1931年,华孚金笔厂在沪创办,历经风雨,上世纪60年代中期,正式更名为英雄金笔厂。此后,英雄钢笔逐渐家喻户晓。

  2024年年初,商务部等5部门公布第三批中华老字号名单★,上海英雄(集团)有限公司的“英雄★★★”品牌位列其中。近日,记者走进英雄钢笔生产车间,实地感受这一民族品牌今时今日的发展与创新★★。

  铱头与笔尖的结合,靠的是一★“点”★★★。成型的笔尖毛坯,被送进点铱工序的设备中★★★,一道亮光闪过,一颗铱粒已经与笔尖融为一体。

  “看起来只是压了这一下,其实有7道工序★★★。★★★”刘根敏说,落料成型是笔尖加工制作的基础,在“咔★★★”的★★★“这一下★★”里★★,要完成落型、冲商标、翻身、冲孔、冲凹、罩圆★、碰圆等操作,才能让笔尖既美观又出墨流畅★★。

 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★★★,电脑键盘开始取代传统书写,钢笔市场受到进一步的影响。2003年起,英雄钢笔进入长达十几年的低谷期,销量锐减、员工分流★,★“老字号”一度面临巨大挑战★。

  老工匠们对工艺的极致追求和不断创新,凝结成★★“英雄”品牌的竞争力。目前★,英雄金笔厂拥有各类技术专利76件,组织或参与修订国家标准8项、行业标准7项,制定团体标准2项。

  ★★★“英雄”先后与人民文创★★、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等跨界合作,联手电影《流浪地球》《我和我的祖国》等打造合作联名钢笔,发掘年轻一代的钢笔使用场景及关联的生活方式,受到了年轻消费者的欢迎★★。

  改革开放初期,“英雄”成为钢笔行业内的标杆,市场占有率高达近七成★。“后来,圆珠笔、中性笔等书写工具兴起★。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★★,一些外国钢笔品牌也涌入国内★★★。”董文斌亲身经历了“英雄★★★”这个民族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沉浮★★。

  ★“通过创意设计,让钢笔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。”夏军保直言★★★,这几年随着消费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不断加深,★“国潮★★★”产品备受关注。“英雄”顺势推出了一批将钢笔和中华文化元素相结合的产品。

  ★★“一支钢笔好不好写,关键就在笔尖。★★★”上海英雄金笔厂有限公司笔尖车间里★★★,车间金尖小组组长刘根敏捏起几个成型的笔尖递给记者,“制作到位,写起字来才流畅。★”

  1939年★★★,大同自来水笔制造厂(后并入华孚金笔厂)正式申请注册了“英雄”商标★★★。自此算起★★★,“英雄★”品牌已经走过80多年的历史★★。

  一条约两指宽的薄钢带进入机床,伴随着一次次冲压声,钢带上出现了一个个菱形的孔。“咔”的一声,被★“打下”的部分已经有了立体的造型,这是成型的笔尖毛坯★★。

  笔尖已经有了雏形★★★,但离能写字还有距离★★★。英雄集团副总经理董文斌告诉记者,要用钢笔把字写好★,笔尖无疑最重要,而笔尖与纸面接触的“那一点”——铱粒,则是关键中的关键。

  回顾走出低谷的这段过程★,英雄集团总经理夏军保认为,激发“英雄”的品牌价值是产品得到市场认可的重要原因,“通过好的产品、好的创意★★★,激发品牌背后所承载的品质保证、文化价值,才能得到消费者的欢迎★★。”

  在外观设计上,融入中国传统龙凤★、牡丹、梅花等纹饰,借鉴书法、绘画、花丝镶嵌、苏绣等艺术风格;在材质选择上,采用在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材质,如竹子、檀木、玉石等;在故事传承上,以中国历史★★、传说、典故为背景……一支钢笔★,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。

  点铱之后,还要进行磨削★★★、开缝、并缝……为让坚硬的金属片能够顺滑出墨★★,一只小小的笔尖最终走下生产线多道工序★★★。“费眼★、费时、费力★。”刘根敏说★★★,方寸毫厘之间的功夫,正是匠心所在。

标签:

分类阅读

热门阅读